心内科为一主动脉二叶瓣合并严重钙化狭窄的老太太进行了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术),当患者麻醉苏醒,安然推出导管室门口时,患者子女激动地喜极而泣。
早在八年前,该患者的先生因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在肖平喜主任的精心调理下,恢复的非常好,而当时老太太已经有了胸闷症状,为了照顾老伴,就一直忍者没有告诉子女。此后的八年间,患者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稍微快步走路或上楼梯,就觉得力气不够,胸口仿佛罩着一个“大水缸”,严重的时候还会跌倒。
半个月前,患者实在忍不住了,在子女的敦促下,找到肖主任,肖主任给这位患者进行了仔细的听诊,结合当地的心脏彩超结果,患者被诊断为——瓣膜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二叶式主动脉瓣,合并严重钙化。
肖主任在最短时间内,联系放射科、彩超室对患者的主动脉瓣膜进行的优化的、系统的影像学评价。最终,在多学科MDT讨论之后,认为该患者高龄患者,具有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的绝对适应症。肖主任宽慰家属,说现在具有先进的手术方式,不需要开胸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在取得患方同意之后,很快组建了瓣膜置换手术工作小组,涵盖到心内科、胸心外科、麻醉科、ICU、影像科、导管室等部门,最终讨论的方案是:对患者进行TAVR术。
9月9日,在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预案之后,患者被推进了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的导管室。术中造影和床边心脏彩超显示,患者的主动脉瓣膜已经严重钙化,狭窄程度已经严重到“一线天”的地步,导丝反复都无法通过狭窄的瓣膜口达左心室,最终在强支撑指引导管的帮助下,导丝才得以进入心室腔。在南京一院张俊杰主任的指导建议下,决定使用自膨胀主动脉瓣膜。
在使用球囊对钙化的瓣膜口进行预扩张后,开始在加硬导丝支撑下释放瓣膜,术中三次瓣膜滑脱,患者出现一过性血压急剧下降,在麻醉科及时、精准的麻醉和药物支持下,患者生命体征得以保持稳定,最后决定换用26号的人工瓣膜,以加强瓣膜口的锚定能力,经过团队反复努力,瓣膜终于得以成功释放。
但是复查床边心脏彩超,提示依然存在的中等量的主动脉瓣反流,为了精益求精的手术效果,决定再次植入“瓣中瓣”,这种“瓣中瓣”手术对团队要求极高,不仅时间紧迫,而且容易将已经放置好的瓣膜再次推入心室腔,造成滑脱而不得不接受开胸手术,最后在实时、精准的心超和主动脉造影指导下,“瓣中瓣”在电光火石之际获得完美释放。
术后即刻跨瓣压力阶差显著改善,降低至10mmHg,反流也完全消失。患者生命体征很快恢复稳定,麻醉科胡玉萍主任团队稳步降低麻醉剂量,患者术后半小时左右既清醒过来。当推开导管室门的一刻,家属们一下子蜂拥过来,女儿听完肖主任的介绍,当下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手术团队护送患者到达监护病房,肖主任详细交待了术后的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在心内科团队的药物巩固和尽心呵护下,第二天就可以床边活动了。复查床边心超,发现人工瓣非常稳定,患者的血压、心律都处于正常状态,患者说,胸口的“堵塞”已经消失了,可以和家人轻松交流了。
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一种将组装好的人工瓣膜,经导管植入到主动脉瓣,在功能上代替原有的瓣膜。主动脉瓣狭窄好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其中,在美国成年人中发病率约为5/1000000,,在年龄>65岁的成年人中发病率约为7%。另外,单纯主动脉瓣狭窄,年龄<15岁者,以单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多见;16~65岁者,以先天性二叶瓣畸形可能性大;>65岁者,以退行性老年钙化病变多见。
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症状是,一,胸闷呼吸困难,早期疲乏、无力和头晕,晚期肺淤血引起劳力性呼吸困难,以及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甚或急性肺水肿;二,心绞痛,对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来说,心绞痛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常由运动诱发,休息后可缓解。随年龄增长,发作更频繁;三,晕厥或眩晕,约1/4有症状的患者发生晕厥。多发生于直立、运动中、运动后即刻或身体向前弯曲时,少数在休息时发生。而且该病,还有一定的猝死发生率,研究数据显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两年死亡率高达55%。